新劳动合同法(下简称新法)已于今年初正式实施,对于中国企业(包括境内的外企),不管是观望,还是抵御,是规避,还是顺应,新法确实已经来到我们身边。 9
`5)vTA
~yA= zN
新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,不仅标志着中国劳动力价值时代的来临,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,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此时,企业必须析辨格局,顺应时代,锐意进取,方能获得“鹰的重生”。 HNpcih&Bc
v%KDLt6
那么面对新法,睿智的企业应该怎样做?怎样才能适应政治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?怎样才能拨开迷雾,实现企业新一轮竞争的破局呢? w'1;d`$Y
%T![o:h&|C
本人认为,劳动力市场和政治环境的变化,对企业引起的组织变革是深刻的,全面的,系统的,绝对不是“哪痛医哪”的“外伤治疗”,企业应该从组织战略、文化建设、团队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全方位入手,解决好用工成本和员工激励两大问题。 {#\K@rn
km?<Ad"?
一、面对新法,企业怎样降低用工成本。 0 d%uYO
)?T5KtQdt&
新法的实施使企业的用工成本明显增大,具体表现在: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将支付高昂的成本;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门槛降低;试用期最低工资标准确定,违法试用要支付赔偿金;人才流动约束放宽,使企业用工风险加大;企业裁员时要承担社会责任;劳动合同到期终止,企业也可能支付补偿金;违法辞退员工成本上升;劳务派遣用工风险增加等等。 sE+s ;ES
qdMN.]U
鉴于此,企业在进行用工成本投入的时候要更加慎重、理智,尽量做到:找对其人,人对其职,人对其时,人对其事。并要保证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,既不能出现人才断层,使企业缺乏动力,也不能出现人浮于事,使企业“负重前行”,造成成本剧增。 l4)\
oX
x=rDH's}
1、首先,从组织战略角度,做好对用工成本的控制。上世纪末,美国亚特兰大贝尔公司预测铜质配线的需求将会出现消退,未来几年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将会减少,面对美国通讯工人工会,公司不得不制定了一个代价极高的买断计划(BuyoutPlan)。公司大约1万多名工会会员等待公司履行这一承诺。可是,由于当时许多用户为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增加电话线,却导致铜线的定单大幅度增加。这时,贝尔公司减员后的劳动力队伍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。在象纽约这样交通堵塞的大都市,要求全体员工加班生产行不通。公司原有经验的员工拿着优厚的补偿金走掉了,新员工一时无法跟进,最后公司不得不把已经很慷慨的养老金计划水平进一步提高25%,以留下老雇员。结果是,公司对留下和离开的雇员都付出了代价昂贵的成本。 Xm&EnI&Az
sv,^7wPFa
亚特兰大贝尔公司这次事件的教训,表现出来的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失败。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供应和需求进行预测,并控制平衡的过程。但人力资源规划是建立在组织战略之上的,所以此次失败最终是企业战略的失误。企业制定一个时期的战略,要进行全面准确地规划,从内部的优势、劣势,外部的机遇、威胁等四方面进行系统地SWOT分析:是收缩式的,还是扩张式的;产品在成熟期,还在衰退期,是产品型的,还是市场型的。都必须深入研究,用“天才的方法”估计是不靠的,因为先有“做正确的事”,“正确地做事”才会有价值。 J+&pfzC]
w-u^(*"jb
2、控制人员聘用质量,预防潜在用工成本的增加。招聘和试用是企业选择人才的必然通道,新员工质量优劣全在于此,如果进门关没有把好,“请佛容易送佛难”,必然造成劳动力的“性价比”(创造的价值/劳动力成本)低下,员工的平均创造力降低,严重的不但员工自身很难适应,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士气。 <
#ipa;@
?R"irC Z
在这里要着重提出的是企业的知情权。新法规定: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,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。目前,劳动者求职时在简历中“注水”的现象比较严重,如假学历、假证件、虚构工作经历、隐瞒身体状况等。知情权的确立,为企业进行背景调查提供了法律支撑。聘用的其他环节都容易很好地控制,而背景调查往往被忽视,企业要认真、详尽、充分地使用这项权利,这不能只是威慑应聘者的一个筹码,流于形式。在新法实施中,要重新审视这项工作,选拔出货真价实的人才,降低中途离职率,才有利降低企业用工风险。 M^&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