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历

2025 - 2
     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 
«» 2025 - 2 «»

日志分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3-08-28

1代农民工“超龄”养老困局:不打工家里就更困难

第一代农民工“超龄”养老困局凸显 ONO7(Uv8  
E\5NU,b  
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,第一代农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。由于收入低、故土难离等原因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在城市颐养天年,而是会选择叶落归根,回到农村。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整体步入老年,养老问题必须摆上议程。这一特殊群体的“超龄”打工生活、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将到来的养老困局,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。 (zX0 #88  
\e*XJA,sY  
本报记者 赵志锋 &@J:MgR  
z1ijdzp  
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深入,大批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,参与城镇化建设。这批人是第一代农民工,他们大多出生在1950至1960年代,现今约50至60岁。 ;oP#8/[z5  
c={Y8ZWC  
30多年来,第一代农民工在工业化、城镇化、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如今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逐渐退出城市舞台,淡出公众视野。据估算,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近2.3亿人,其中50岁以上、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民工已高达3600万。 YrkTWd|  
RoF&g e_!  
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走了数十年后,不管他们愿不愿意,岁月都将他们无情地推向了返乡之路。 S ioK$  
Nl~ P\yj  
“超龄”的坚守 ~dC_R5'  
4) P2mzMV^  
上下班高峰期,甘肃省兰州市焦家湾车水马龙,热闹异常。在这个农民工聚居较多的城中村,史东平住了近20年,也算是半个城里人。 1x Td$8  
ky$s#uK  
近日,记者来到史东平的出租屋时,他正在烧煤煮面条。史东平是甘肃省定西市人,问起30多年在城市的挣扎和打拼,今年50岁的他长出了一口气。 CLn<$ic2  
BatNG{  
1981年,18岁的史东平第一次来到兰州市,在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,工资一天2.5元,扣除饭钱,每月能挣60元。 b`*k~$0F  
iBt|1i  
1987年,史东平结婚,两个孩子相继降临,给家里带来喜悦的同时,也增加了家庭负担。为了养家糊口,史东平当起了装卸工。20多年来,他一直在焦家湾干装卸。 m56o8 @mZ  
}!~~etZ  
“装卸工很辛苦,风雨无阻,有时货很多,白天黑夜连轴转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”史东平说,由于长期靠体力干活,还要经常忍饥挨饿连续作战,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。 >SFt:esuY  
8 ]W(msSdn  
打工收入上升缓慢,直到2010年才迎来一波“大涨”:工资涨到了每天100元,月均能挣3000多元。尽管这样,史东平仍然没有存款,供孩子念书,家里零花,加之夫妻俩经常生病,有时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。 =zl{l*f  
fBh_cv/9UJ  
虽然体弱多病,但史东平还想咬牙再干几年。“不打工,家里就更困难了”。 k%=/=?L,  
z`%*:nopV  
和史东平相比,今年62岁的高建民则没那么幸运,他被迫“退休”了。高建民来自甘肃省靖远县,20多年来他一直在甘肃省白银市一家建筑公司做泥瓦工。 2Q+"X\;  
]a"C<  
今年春节过后,他给老板打电话,老板却开玩笑似地说:“老高啊,你都62岁了,还是在家里享清福吧。” b*7}e/K  
6 H[+L6  
这下,高建民彻底明白了,原来老板嫌他年龄大。和高建民一同外出打工多年的铁“哥们”雷千钧说,人上了年纪,干体力活比较容易发生磕碰,老板对“高龄”、“超龄”的员工还是很害怕的。 1g.MUBr =  
}tXV]+U[  
高建民在一个老乡的建议下,索性来到了兰州市,在一个桥头等活。可是已过去好多天了,一个活都没揽上。 w<Jnd4  
yxx tjWV#5  
“实在没人要了,就回家呗!”高建民无奈地说。 Ju-fPc[  
~K]p]Z"  
被迫的返乡 bCBvkpK]I  
wdvZ]&x  
打工,要能抡得起大锤,扛得住钢筋,但当挺直的腰板变得佝偻,当矫健的步伐开始滞重,衰老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。因此,返乡,是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被迫的无奈选择。 3uVe}>E  
R]R Fs  
今年63岁的王文军是甘肃人,算得上是乡里的第一代农民工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他就走出大山,进城务工,辗转兰州市、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搬砖头、扛沙袋、看大门,这一干就是20多年。 4e ]u|vPB  
{jGB%Ba[=  
常年在外漂泊,跟建筑工地打了20多年的交道,让王文军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今年,感觉身心疲惫、力不从心的他最终选择了回家。 I=&0e^ky  
Pq'{8h  
当计算家里的经济来源和花销时,王文军很无奈: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,总共有60多亩洼地,40亩种小麦,20亩种葵花,遇上雨水多的年份,大概能收入近万元,但是遇上干旱,估计连籽种都收不回来。 >?BoG0?  
w-jY 9u  
两个孙女上高中,一个孙女上初中,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,但也免不了要花销。 S0t.Mr  
z$[?*Qp#  
“为了补贴家用,今年儿子儿媳又去打工了。我回来了,就看着种地,养羊,最重要的是把几个孙女照顾好,让儿子儿媳安心挣钱。”王文军说。 K4L}S6 v  
\L7X  
在甘肃的一些农村走访中,记者了解到,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并没有闲着,他们仍然要从事务农、养殖等生产活动,还要承担着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,生活依旧忙碌。 ]r~k2J  
tlg8 x;]  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)   #5fU;rSy  
+>#JH *F  
本报兰州8月27日电     e'%  
U /j:I  
来源:法制日报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1) |  浏览(13045) |  收藏
一共有 1 条评论
wbq 2013-09-02 17:29 Says: